走进初心地19311940巴中通

01:56

王晋朝四川在线记者阮长安王国平钟帆

巴中观察马小米施皓文朱荣杰

摄影/视频华小峰

蹲点点位

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

历史

评价

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巴蜀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。敌人反攻倒算时,竭力消除红军对根据地人民的影响,他们到处破坏红军留下的一切,但根据地人民却不惜冒生命危险保护红军的遗物,因为对他们来说,见到红军的东西就等于看到了希望,见到了光明(《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》第一卷)。

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。

1月22日早上7点左右,天还未亮起,雾气尚未散尽。68岁的王建刚和二儿子王君权一人一把扫帚,沿着石梯左右两侧“唰唰唰”地扫了起来。

父子俩打扫的,是位于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。年1月,医院迁往通江王坪,战事惨烈、医药匮乏,众多红军将士长眠于此。年7月,红四方面军在王坪村为牺牲战士修建了一座烈士墓,并立碑纪念。这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,后经修缮扩建,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。

自王建刚的父亲开始,他们一家三代继续守护这里,留下一段有关信仰和使命的故事。

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墓墓碑。

一件衣服、一顶帽子

王建刚家的故事,要从他父亲王成现说起。

年12月,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、陕西边界地区后,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。

为配合反“六路围攻”作战,年1月,医院迁驻通江王坪。

当时,不到10岁的王成现加入“童子军”,负责看护伤员、放哨和送信。

自王建刚懂事起,父亲就不断对他讲起一件事儿:“我父亲照料的一名伤员病情恶化,已不能说话了,用手指了指身边的红军帽子和衣服,又指了指我父亲,意思是把衣服送给他,让他也去当兵。”

年2月底,红四方面军奉命策应中央红军,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,西渡嘉陵江,开始战略大转移。

大部队转移时,王成现被派往距王坪70余里的毛浴坝去送信,等他赶回来时,部队已经离开王坪。

“父亲在家伤心地哭了一场。”王建刚说,没能跟随部队参加长征是父亲一辈子的遗憾。

留在王坪的王成现,成为最早的守墓人。

年4月底,当地地主王笃之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卷土重来,带人推翻王坪烈士墓碑,掘墓毁棺,还对有参加红军的家庭进行报复。“我爷爷替父亲挨了一顿毒打。”王建刚说。

在国民党势力离去后,当地老百姓就又将烈士们的遗骨收敛重新安葬。新中国成立后,王成现天天到这打扫墓地,直到不能下地。”

王建刚说,在他的小时候,父亲常常带着他一起,为烈士扫墓。

年5月,王成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,病情稳定后回家休养,“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让我背着他再去墓地看了一眼。”王建刚回忆说,当天晚上父亲便去世了,临走前拉着他的手再三嘱托,“那里埋的是我们的恩人,你要替我守下去。”

王成现入殓时带走的物件,是当年红军留给他的那件军服和帽子。

天还未亮,王建刚就已来到陵园。

“我就是他们的后人”

自父亲去世后,王建刚便接过扫帚,日复一日做着一件事儿:每天五六点钟多起床,赶到陵园,清扫落叶树枝、清除地上杂草、擦拭墓碑……几乎没间断过。

在这快墓园之内,王建刚也见证了很多人和事。

年夏天,60多名老红军来到烈士陵园。扫墓、献花,他们站在纪念碑前,齐声高喊:“兄弟姐妹们,我们来看你们了”。他们不断呼唤战友的名字,反复摩挲擦拭着墓碑,哭声刺痛了王建刚的心。

年的清明节,烈士吴展的后人分别从北京、济南和合肥在王坪汇合。82岁的吴方宜抚摸墓碑,双手颤抖,自己两岁时父亲就离家参加革命。吴方宜对着墓碑说:“爸爸,这是我第一次叫你爸爸。”王建刚也流下了泪水。

王建刚说,许多后代寻到王坪时,年事已高,这或许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来这里看看了。“他们的先辈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,王坪成了他们永远的牵挂,我要替他们把亲人照顾好。还有很多烈士没有后人,我就是他们的后人。”

如今,很多后代到陵园,都希望能和王建刚见上一面,以表感谢。

人们来拜谒先烈时,王建刚也会向人们讲述这里的故事。

“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奋斗来的,咱不能忘本。”王建刚说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ongjiangxianzx.com/tjdl/1248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