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物蒲江涛唐时壁州锁秋月封面新闻

著名的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m-mip.39.net/nk/mip_5291113.html

文/蒲江涛

千里如雪照巴山,唐盛壁州锁秋月。

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?众所周知,唐朝行政划分推行“道州县”三级制,当时以山名州。壁州以山置名是在唐高祖武德八年,当时作为唐代行政区域版图上的一个州,直到北宋熙宁五年才废止,已经成为通江古代历史文化的见证,前后存续的年间,究竟有着怎样的肌理和呼吸?

一个朝代成就一座山

壁山在县治以南,与县治一江相隔。唐武德八年(年,史见《太平寰宇记》),通江“以县西一里壁山为名”,升格为壁州,州治所在地在今日诺江镇。

壁州

武德七年(年)二月二十八日,洋、集二州獠民反叛,攻陷隆州晋城。武德八年,唐高祖李渊发兵平乱,划出巴、集二州部分土地置壁州,管辖通江、符阳、白石、广纳、太平五个县,隶属全国当时十道中的山南道(梁州乃道治所在地)。

开元二十一年(年),唐玄宗又把全国划分为十五道,壁州隶属山南西道(兴元府乃道治所在地)。天宝元年(年)改为始宁郡,乾元元年(年)恢复为壁州。在此期间,壁州几经分合、升降与废兴,北宋熙宁五年(年)废州置县并入巴州。

山南道行政区划图

州治所在地诺水县以水置名,诺水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,流经众山入县界,南流向东折身注入达州的渠江,东边支流叫宕水,西边支流名诺水。大险溪,在县东百里。又有小险溪,下流俱入于渠江。《志》云:县西九十里有清浴溪,下流合于巴江。

壁州除了壁山,当时还有诸多名山载入地方史。得汉城山在壁州古城以北九十余里的万山中,峭绝千仞,宛如掘起的崖堑,有一夫当关之势,相传汉高祖据此以通饷馈。

得汉城山对面一有石城,方圆三里,相传为三国时关羽儿媳鲍三娘所筑,故名擂鼓城。歌籁山在今四川通江县东,唐杜佑《通典》卷壁州广纳县记载,“歌籁山在县东七里,上有城,极险峻”;《方舆纪要》卷68通江县记载歌籁山在“县东六里”,下有诺、宕二水,水石相激,声如呼诺。

三花山便是今日的方山,相距壁州城西南六里。突出众山,其形如斗。东北八十里处还有六峰山,东六十里处有大钟山,突起万山中。城南二十里处的铜钵山,当时盛产铜而命名。

朱元乡与竹峪镇接壤处的包台山,突兀一方,高出众岭,适合登高远眺,形似待放的莲花而得名,故有诗曰“离开竹峪难为关,除却包台莫好山”。

壁山以西一江之隔的千佛崖,据说是由一代女皇武则天捐出胭脂粉钱所修建。相传幼年时代的武则天,曾经随时任利州都督的父亲武士彠来壁州,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。

武则天称帝后,感念壁州百姓当年对她的照顾,省出部分胭脂粉钱,命人修建了千佛崖,祈佑苍天赐福壁州的百姓。壁州百姓同样感谢武则天,便在州治以西的城门外,修建了一座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石桥,据说当时称为武妈桥,如今名为五马桥。

还有纪念宋资政殿大学士中大夫、四川宣抚使安丙业绩的安公祠;明万历年间知县魏卦建了文昌庙,清咸丰时进行重建,后改为娘娘庙,香火不绝,等等。

壁州,一座兴于唐初的石头城,兴衰与荣辱,列入历史典籍里。

历代刺史成就一座城

在唐朝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行政版图上,壁州在巴蜀之地,虽然相距长安不太远,但因偏居秦岭以南,中间隔着米仓山。两重大山的阻隔,加壁州管辖的范围狭小,人口又不多,经济相对较落后,由此成了帝王将相、达官贵族,以及备受打压者的流放之地。

开元15年地图

太和三年(年)二月,唐文宗听信王智兴谗言,任命勇敢善战、气盖三军,刚在前线作战立功的石雄为壁州刺史。唐朝宰相李藩,因为没有感谢推荐他为天官侍郎的李昭德,被昭德奏谏黜为壁州刺史。

光启二年(年)三月,唐僖宗任命护驾有功的王建遥领壁州刺史一职,开创了将帅遥领州镇的先河。哪知,王建对此很不满意,于是纠集各方势力攻占蜀地,并于天复七年(年)建立了大蜀,史称前蜀高祖。

之后,于慎思、唐彦谦也曾贬任壁州刺史。唐彦谦赴任后的某一个黄昏,曾夜潜壁山寺,放眼壁山春日“夜合庭前花正开,轻罗小扇爲谁裁”的景致,面对身后古寺“高高山顶寺,更有最高人。定起松鸣屋,吟圆月上身。云藏三伏热,水散百溪津。曾乞兰花供,无书又过春”的景象,不由得悲从中来,凄然晒出了内心“策策虚楼竹隔明,悲来展转向谁倾”的迷茫与喟叹……

真正灿烂壁州的时光,当属唐代名相郑畋抱病留居壁州的岁月。从他所著《壁州新建山寺记》一文中,可以窥见唐时明月辉映壁州的盛况。

中和三年十月,郑畋卸下宰相一职,换来次子郑凝绩担任壁州刺史的机会。他在郑凝绩、侄儿等人的陪伴下,一路到达天高皇帝远的壁州。

通江县佛尔岩石窟

此后一年间,郑凝绩“峻以御下,清以涤己,修饬政理,安调黎元”,在壁州创造了“吏不为奸,市肆丰溢,民淳岁捻,宽泰乐输”的政绩。郑畋也在这里迎来了自己安宁的晚年,得以享受“父子欢笑,适于旦夕,高散无累,乐其幽旷,遨游壁山胜境之所”的天伦之乐。

此前,有人在壁山“凿石架篁……高悬旗幡”,修建“峭壁危栈”,郑凝绩“乃于旧亭东隅建构佛宇,召僧匡信主其事”,大兴寺庙规模,“为堂三间,徘徊为门,为廊二十六间……廊外为僧房、疱厨十数间”,并在寺庙外“立真室精舍”数十间,这些“精舍”刚好“负山面江,雄压胜地”,实乃家父郑畋日常起居最佳的场所。

对于远离战火、铁血杀戮和朝廷纷争的郑畋来说,壁州城下“日月光照,风雨所交,钟梵松篁,铿锵满听,千家甍栋,历历在眼,晨烟夕艳,辉灿户庭”,正适合自己每天抱病抚须,饱揽眼前的胜景,畅抒人生最后的清静。

孰料,次年一诏圣旨,郑凝绩改调天彭(今彭州)任刺史。此时,璧山寺内佛像还未配齐,计划中的“引泉濆瀑,开巘构阁,辉朱轩于云际,架丹楹于云表”也未完工,仓促之余找来“法像、碑揭、侍卫”安放于寺内,又“特命良匠,严饬新以缨络珠金”,最终在七月八日“迎礼于新室,眸容慈相,拱卫完严”。新建壁山寺,当是郑畋有生之年最后的大事,之后随子前往彭州,并在彭州病逝。

通江县城以西千佛崖的千佛屏

明英宗天顺年间,当地乡绅在城南建四贤祠,同堂受祀的除了南宋抗元名将向佺、明监察御史向翀、通判向阁三位通江本籍人,还有郑畋,足见他在民间的影响。

四贤祠已经毁于民国时期,壁山寺院业经几翻毁坏和重缮,终于今日再现当年的盛况。

一根竹鞭改变一个人

唐朝流行壁州鞭。这种竹鞭生在断裂的壁岩中,其实就是斑竹和水竹的地表茎,最适合做马鞭。因为盛产地在壁州,所以又叫壁州鞭。

当时交通不发达,这种鞭的产量又少,所以就成了贡品,主要献给皇上、宰相和重臣,可以说是十分名贵,千金难求。羊士谔便因采得这样一根竹鞭而如获至宝,欣然赋《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》一诗曰:“追风岂无策,持斧有遐想。凤去留孤根,岩悬非朽壤。苔斑自天生,玉节垂云长。勿谓山之幽,丹梯亦可上。”可见当时的人们都为拥有这样一根壁州鞭而自豪。

可就是这样一根壁州鞭,不仅成为“肇事者”,还引出了两位诗人“以鞭自喻”的精彩对吟。

唐宪宗元和五年的一天,元稹和刘士元先后投宿华阳县敷水驿,两人为争一间厅房发生争执。刘士元拿起手中的壁州鞭,不仅打伤了元稹的脸,还轰动了当时的朝野。

刘禹锡听说此事后,寄赠了一只文石枕和一首诗给予元稹褒奖和鼓励,元稹随后回赠了一根壁州鞭和一首答谢诗。元稹在《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,仍题绝句,以将厚意》一诗中说:“枕截文琼珠缀篇,野人酬赠壁州鞭。用长时节君须策,泥醉风云我要眠。歌眄彩霞临药灶,执陪仙仗引炉烟。张骞却上知何日,随会归期在此年。”

他巧借一根竹鞭的描写,由衷感谢刘禹锡仗义执言。刘禹锡再以《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》一诗回复元稹,他在该诗中依然以这一根竹鞭为话题:“碧玉孤根生在林,美人相赠比双金。初开郢客缄封后,想见巴山冰雪深。多节本怀端直性,露青犹有岁寒心。何时策马同归去,关树扶疏敲镫吟。”

刘禹锡对这根壁州鞭的甚赞,其实就是赞扬元稹能够守住正直不阿、坚贞不屈的节操。正是他们共同的志趣和操守,两人后来一直保持着唱和关系。

通江县城以西千佛崖内的七级佛塔

不仅如此,这样一根壁州鞭,还引发了政坛的震荡。
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五十》记载:贞元九年(年)二月的一天,有人给宰相陆贽赠送了一根壁州鞭,却被陆贽断然拒绝了。唐德宗为此托人告诉陆贽:“卿清慎太过……如鞭靴之类,受亦无伤。”德宗认为陆贽清廉谨慎得太过分了,劝他收下马鞭、长靴之类无伤事体的小赠品。

陆贽不但再次拒绝了德宗皇帝的建议,还给出了拒绝的理由:“监临受贿,盈尺有刑,至于士吏之微,尚当严禁,矧居风化之首,反可通行!贿道一开,展转滋甚,鞭靴不已,必及金玉。”

他说自己身居相位,本身就是风俗教化的倡导者,一旦贿赂的途径经他之手被打通,收受马鞭和长靴的贿赂之风便会愈演愈烈,最终发展到赠金送玉。

他之所以拒绝别人赠送的马鞭、长靴等物品,就是带头自律自制,守住“拒贿”防线,防止“鞭靴之类涓流不绝”而致“溪壑成灾”,最终止住行贿之人因与自己产生私情而提出过分的请求,避免由此滋生的腐败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。他还告诉世人“不受乃其常理”,意思是说不接受他人礼品和钱财才是常理。

众所周知,泾原之变发生后,德宗仓皇出跑,众臣纷纷避开皇帝唐德宗四下逃逸了,只有陆贽、卢杞、白志贞、赵赞等十几个大臣跟着他。陆贽作为主心骨,陪伴德宗逃到奉天后,在那里组织了流亡政府,并全权安排逃难中的政治运作。他在当宰相期间,为唐朝后续发展做出了各种改革建议。

没想到,一根小小的竹鞭,再次引发了德宗对陆贽的恶恨。德宗虽然欣赏陆贽的才能,但不喜欢他从来都不懂得迎合自己,老是给自己提意见和缺点,这让唐德宗非常不高兴。

贞元十年()十二月,德宗凭借陆贽是否接受这一根壁州鞭的言论,趁机罢免了陆贽的宰相职务,把他降为太子宾客。次年四月,陆贽再次被贬为忠州别驾。

在忠州,陆贽一待就是十年。在这十年间,陆贽深居简出,人皆不识其面,直到去世。陆贽贵为宰相而严拒各级部门的“进贡”于门外,坚守“不扰为安、不取为与、不害为利”的为政之道,最终换来后人对他一生“清正廉洁,不贪为贵,份外之财,分毫不取”的评价。

壁州,伴随唐朝的灭亡,历经时代的变迁,终于在北宋熙宁五年消失在中国行政版图上,再次恢复了她本来的称谓——壁山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ongjiangxianzx.com/tjly/1209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