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脱贫李国芝定不负国家好政策,自力

走进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国芝种养基地,白色的银耳、红色的花椒、成群的鸡羊……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几年来,李国芝努力劳作,不仅提前一年甩掉了贫困的“帽子”,成为了周围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榜样,还荣获了年度巴中市“脱贫攻坚之星”荣誉称号。

李国芝

有志气,脱贫才有底气

早上5点多,李国芝早早起床来到一公里外的银耳房,背上喷雾器给银耳打水,像这么热的天,他每天要给银耳打三次水。“现在,每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!”李国芝兴奋地说。

过去的李国芝,可没现在这么精神,妻子残疾,孩子读书,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要赡养,一家子的负担都压在这个50多岁的男人身上。李国芝家的老房子位于李家粱的山顶上,山路陡峭。“就算是春夏两季,也只能种点苞谷和洋芋,而且是广种薄收,一旦遇上灾害,连种子的本都收不回来。”说起以往的日子,李国芝哀叹不已。

劳作的李国芝

年,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家乡落地开花,通江县旅游局结对帮扶柳林村,让这个贫困村的面貌开始有了起色。村里道路硬化了,村委会前挂起了“扶贫先扶智,救贫不救懒”的大红标语。

当年,李国芝也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还有了结对帮扶干部。一天,他拿出墨水,爬上梯子,郑重其事地在自家墙壁上写下八个大字:“宁愿苦战,不愿苦熬!”“人不吃苦不得行,天上不得掉馅饼。我定不辜负国家的好政策,一定要自力更生摆脱贫困!”

只有苦战,致富才有希望

要脱贫,发展产业是第一步。一天,李国芝在山坡上劳动时,被荆棘划破了手指,他灵机一动,心中便萌生了种花椒的念头。帮扶干部得知李国芝想发展青花椒的想法后,立即咨询农业相关部门,在网上查阅资料和估算收益,结合柳林村山高的特点,最终选择了大红袍花椒这个品种。

李国芝的花椒产业

帮扶干部还帮助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和产业周转金,成立了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国芝种养基地。李国芝充分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,购买了花椒树、肥料等。栽树只是第一步,后期管护才是最重要的,既要科学管理,又要有实干精神。

李国芝放羊

为让花椒树长得好,他用背篼往山上背牛粪当肥料,肩膀磨破了皮、磨出了血。可汗水却没换来丰收,花椒树死了不少。随后来到地里帮着“把脉”的帮扶干部哭笑不得——花椒树窝只见牛粪不见土,“老李,无土不成苗啊!”李国芝开了窍,擦把眼泪,又开始埋头往山上背土、补苗,精心护理。

为了增加收入,李国芝又买来了附子、乌药等中药材种植,因缺乏技术,最先种的一批都因土壤湿度、寒热问题半途夭折了。

后来,帮扶干部付旭就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打印出来,让李国芝学习。在付旭帮助下,他捧起种植书籍认真学习钻研起来,甚至“挑灯夜战”,采取生吃朝天椒的办法对抗睡意。

李国芝自己也很努力,到产业园施肥、治虫、除草,查看花椒树、中药材的长势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,每个细节都不放松。不断总结经验,扩大规模。慢慢的,产业有了起色,效益也得到了提高,第一年收成就达四万元。

“在李国芝的示范种植下,柳林村已将大红袍花椒作为村主导产业发展,形成了大红袍花椒产业园亩,种植核桃亩。带动全村36户贫困户抱团发展。”柳林村支部书记卢兴军说。

集体产业

“李国芝不仅有想法、能吃苦,还好学。他利用丰富的耳林资源、诺水河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,认真学习了银耳种植技术。”帮扶干部付旭说。年,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下,李国芝新建了2个银耳耳堂,购买了1台烘干机。“今年天气适合种银耳,预计可收斤左右干银耳。”李国芝说。

李国芝的银耳产业

年,李国芝同其他20余户贫困户整体搬到柳林溪聚居点,家家户户独栋两层小楼,通了水电。“感谢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,这么好的新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。”李国芝感慨着。

柳林聚居点

喂羊养猪,下地耕种,李国芝每天劲头十足忙个不停,提前一年甩掉了贫困的“帽子”。

现在李国芝的产业基地采用种养殖结合,常年保持存栏20只羊,一两百只鸡,0多根银耳棒,15亩花椒,并种植少量魔芋和中药材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ongjiangxianzx.com/tjly/12875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